這種不良反應的症狀到春末夏初結束,從秋末冬初開始。女性患上這種病的比率要比男性高兩倍。

普遍採用的治療“季節性情緒失調”的方法有3種:抗抑鬱藥物、光線療法、認知行爲療法(CBT)。認知行爲療法: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cd4c29793fe63b756e6e601b.html

=======
抗抑鬱藥物:如氟西汀(又名百憂解,Prozac),對50%至60%的該病患者有治療效果。其他如,帕羅西丁,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蘭治療。用藥後三週左右即可生效,2-3個月內大部分病人病情即可明顯好轉或痊癒,之後再維持治療8-12個月以預防復發。

=======
早晨的陽光療法:堅持每天早晨連續散步30至60分鐘,讓臉好好曬曬溫暖的陽光,抑鬱的心情會隨之消失。陽光是極好的天然抗抑鬱藥物。

======

光線療法:強度爲2500勒[克斯(Lx)]的光比400勒(克斯)的光效果好。此外,光照時間長療效好,早上照兩小時比晚上照兩小時效果更好。光療的抗抑鬱作用機理主要是它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也有人認爲光療以增加血漿腎上腺素的水平,增加外周淋巴細胞的功能來發揮抗抑鬱作用。白色燈管的照射,燈管上要用塑料包好,防止紫外線對人的傷害。光線強度至少爲10000勒克司,不要直接看着光,而是坐在距離光源2到3英尺的地方的讀書或吃飯。光線療法安全有效。

========
食物療法:如水果中的香蕉、甜橙,蔬菜中的黃瓜、西紅柿等,咖啡和可可(巧克力) 也是極好的心理良藥,它們能增強腦細胞的活性,改善抑鬱心理。

=======
適當的作息飲食: 補充水分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3次。如果需要,應當去看醫生。多參加社會活動。

=======
負離子療法:潮溼地區、森林和海濱的負離子含量高。高速流負離子對於改善情緒有積極作用。

=======
人的情緒並不是來源於事件本身,而是來源於對事件的看法與觀點的角度。導致的心理情緒反應。 試着做這樣的練習,學習如何轉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
=====
步驟1 認知方法=======
猜測想法:提出一些看法,推測潛在的看法。幫助對看法的識別。

=======
垂直下降:將當時的想法寫在紙的最上面,然後畫一個向下的箭頭,不用擔心會付任何責任,鼓勵說出任何一切的想法。比如,最危險的動機、最變態的幻想、最大的快感、最深的惡意、最害怕的恐懼、最糟糕的情況。潛在心理看法。有沒有其他方法能替代、面對、調節看法或事件。探索引發這種負性情緒的潛在信念,進而可以削弱擔心或害怕的想法。

=======
理解特殊意義:不同人對詞的意義在不同情況時理解也會不同,不能以自我對某個詞的認知解讀那詞所表達的意思,而要用不同舉例的問題來交叉比對理解某些詞在某種情境下的特殊意義。

=======
兩種標準:如果將目前的判斷標準應用到別人身上會得到什麼結果。爲什麼對自己比對別人要求會採用不同的標準? 看待自己是否客觀。

========

重新歸因:重新探究事情的原因,重新爲它們分配責任,減輕對不良結果事件應承擔的責任。有時候不良結果的事件本來並不是責任,卻把責任歸於自己,進而自責,感到內疚和抑鬱。

=====
行爲方法======
家庭作業法:在生活中用一張自助表記錄他們的想法和情緒,持續一週。記錄是什麼看法導致負性情緒的產生。這樣就可以知道在生活中遇到的負性情緒以及當時的看法,就可以採取一定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
角色扮演法:可以實踐生活中需要的技巧和方法。一起逐步進行自信練習和角色扮演,促進社交技能的發展。揭示自動化思維,調適核心信念。

=======
行爲實驗法:可以直接測試來訪者的思維或假設的信度。行爲實驗往往結合家庭作業進行,內容包括:如果表達了一個消極的預測,建議在一週內驗證這樣的想法或認知;決定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去進行改變認知的實驗,並提出改變的建議;假如實驗結果證實了擔心時又將如何應對,並呈現心理狀態。這樣就可以提前做好進一步處理的準備。

=======
分級暴露法:在治療中往往會因爲當前的狀況跟治療目標相差很遠而感到不安和焦慮。在制定治療目標和計劃的同時,要每天進行減緩焦慮的活動,然後把治療目標細分爲一個個步驟,經過一個步驟的治療便達到一定的效果,依次積累,最後完成治療目標。把治療目標步驟化的過程就是分級暴露,它可以幫助樹立信心,一步一步地靠近治療目標,實現治療的效果。

=====步驟2 行爲方法======
行動後再次覆核延伸重新歸因
=======
辯護律師練習法:想象自己被帶到審判中,併成爲辯護律師,而原告則是他的自動化思維。辯護律師的任務就是反對原告的訴訟,把自己想象爲別人的辯護律師,要比想象爲自己的辯護律師容易得多。要求驗證、質疑證據以及挑戰原告,辯護律師練習可以對自己的自動化思維提出挑戰,形成新的信念和思維方式。

=======
成本—效益分析法:繪製選擇權的表格,在表的左邊寫出當前信念的有利之處,右邊寫出不利之處,寫下現有信念的成本和效益各是什麼,包括正性看法、負性看法。當不利之處遠遠多於有利之處時,來訪者會覺得當前的信念對他不利,選擇繼續維持原來的信念還是用一個不同的信念來代替。

=======
餅圖法:人們會用要麼全盤否定,要麼全盤肯定。餅圖是對這種思維方式最好的引導方法。做法是要求在仔細考慮的基礎上,在圖中分隔出大小不同的份額,不同的份額代表在某個事件中所佔的重要性程度和所承擔的責任。接着指出事件的原因,以及每種原因在圖中所佔的比重。最後思考自己在每個事件中承擔的責任有多大。

=====步驟3 情緒方法=======
書面發泄:自由地寫下困擾事件來表達情緒,可以減輕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這是一種自由表達情緒的方法,讓負性情緒得到發泄。儘管困擾事件引發的負性情緒可能短時間內會增強,但幾天或幾周的治療後,負性情緒和壓力就會降低。

=======
情緒啓動法:焦慮個體更容易產生對負性刺激的注意偏向,高估事件的危險性。如果正在用一種負性情緒進行思維,那麼這種負性情緒可以被引導爲一個積極的情緒,思維也會在一種積極的情緒下重新進行。

======

意象重構法:用戲劇化的方法,重新建構事件,改變最初導致焦慮和不安的事件的性質。激活自我中更強大、更有力量的成分,來對抗自我中弱小的、失敗的部分。意象重構可以結合家庭作業的方法使用,回憶過去的不良經歷,並詳細地寫下來,之後馬上進行意象重構。在重構的事件中,變得更自信、勇敢、自主和強大,可以完全控制自己,把不良的經歷弱化,達到治療的效果。

=======
識別情緒圖式:對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情緒圖式。就是識別各種各樣的情緒圖式,考察處理不同情緒的不同策略,採用適當的治療方法。=
======
注意事項1、認知療法不適合言語溝通和領悟能力低下的智能障礙者,年幼或年長者,精神病患者。
====
情緒自助表[運用]猜測想法、垂直下降、理解特殊意義、書面發泄、情緒啓動法、識別情緒圖式。

=======舉例1=======
⚫事件;我發生了…
⚫情緒;我感到…
⚫看法;我認爲…[運用]兩種標準、重新歸因、家庭作業法、角色扮演法、行爲實驗法、分級暴露法、行動後再次覆核延伸重新歸因 (辯護律師練習法、意象重構法、成本—效益分析法、餅圖法)

⚫證據;提出反駁指控…
⚫行動;我做了哪些行動…
⚫觀察階段性心境;再次覆核情緒;看法。


練習1=======
⚫事件:分手了
⚫情緒:很難過覺得很沒自信
⚫看法:以後都無法戀愛了
⚫證據:有什麼證據會無法談戀愛呢?
⚫行動;我去認識了社團的人
⚫觀察階段性心境;身邊有朋友陪伴。

=====練習2=====
⚫事件:剛開始跨性別時天天穿女裝出門
⚫情緒:擔心、沒自信。
⚫看法:因爲不夠像女生。
⚫證據:難道所有女生的樣子就一定要像女生嗎?
⚫行動;認識了許多不同年齡與體形的女生

⚫觀察階段性心境;依照自己的體形做適合的女生打扮。

=======
換不同題目做練習=======

 

 

參考資料

 

認知歪曲的形式

1.獨斷地推論
指沒有充足而相關的證據便驟下結論,大難臨頭,或想到最糟的狀況(我不可能通過考試)。(我沒有做得很好,真是遭透了)(我無法任受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這根本不應該發生)(我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我永遠得討好別人)(小明可能因小英不肯陪他逛街,就認定小英以不在喜歡他)

  2.選擇性的偏差推論
指以整個事件中的單一細節下結論,而失去整個內容的重要性。這個假定是「真正重要的事件是那些與失敗與損失有關的事」。(一個猜忌心重的人,看到未婚妻與他人交談會怒火上升)(一位棒球選手有好幾次的成功打擊和守備。卻把焦點放在一次失誤上,久久徘徊不去)

  3.過度類化
指把某件意外事件產生的極端信念不恰當地應用在不相似的事件或環境中。(所有男人都不是東西)(我永遠都不會成功)(連他都不喜歡我,表示所有人都不喜歡我)

  4.災難化
針對他們所擔心的某個事件,加以誇大(過渡渲染),而使得自己恐懼起來。(聯考不好一生就完蛋了)(在公開場合說錯話是丟臉不可原諒的)(我竟然沒注意到這個缺失,這下子我一定會被炒魷魚)

  5.個人化(擬人化)
是一種使外在事件與自己發生關聯的傾向,即使沒有任何理由作這種聯結。(丈夫夜歸遲,太太一直責備自己沒有吸引力)(每次我想出門總是下雨)

  6.極端化的思考(.二分法)
指思考或解釋事情時用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either/or)極端地將經驗分類,這種二分法的思考把事情都分為「好或壞」。(完了!一切都完了)(我不可能學的會)(除非我考試第一名,不然我就是失敗的)

7.不良的認知三角
a.    自我:無能、無助、有缺陷、無價值
b.    經驗:事事不如意,苛求、障礙與毫無樂趣的世界
c.    未來:擔心困境會持續到未來、未來仍會失敗

8標示及錯誤標示:根據某些過失或錯誤,經由自我標示而製造了對自己的負面觀點。(一定是我不懂的照顧小孩,我的孩子才會生病)(我不受歡迎,我是一個差勁的人)

9.擴大或貶低:擴大缺點或貶低長處。(我不可能通過考試)(人根本不可能有所改變)(我再怎麼努力也沒用)(我這麼笨,要不出錯是不可能的)(甲生說考試失敗人生完
蛋;乙生說考試不用理它)

10.強制性:對別人有絕對性的要求或期望。(我必須通過考試)(人必須照我的方式去做)(我必須把每件事做的盡善盡美)(我的表現一定會受到別人讚賞)(好的老師上課時一定不能有學生說話)(你絕對不可以這樣)(我絕對不能輸)(我沒辦法應付)

 

治療技術
1.    面談:包括所呈現的困擾、發展史、過去創傷經驗、醫療及心理治療史。發問問題具體明確、鼓勵回憶不猜測。

2.    蘇格拉底對話:利用既存訊息來挑戰信念,揭露他人思想弱點的論證(焦點放在結論而忽略思考的謬誤),以考驗證據,駁斥並修正不適當的想法。

3.    自我省察:透過寫日記、錄音、或填寫問卷方式(日常生活紀錄表)進行,包括問題情境、情緒反應、自動化思想、自我澄清十大問題等。

4.    思想抽樣:記下幫嚇得思想,以取得認知型態的樣本。

5.    量表與問卷:如貝克憂鬱量表、自殺概念形成量表、不良功能態度量表。

6.    提問與討論:協助個案找出引發與維持其情緒的想法或影像,如:當時心中是否略過什麼想法?在你最焦慮的時候,你有想到最糟的結果是什麼嗎?

7.    黑板技術:請個案將腦中所想到的立刻寫在黑板或紙條上,鼓勵個案克服認知逃避的行為,更願意去搜索其他的想法。

8.    意像法:引導個案重回引起某依情緒經驗的現場並再度體驗它,回到當時,個案比較容易之決當下的想法、意念、或任何影像。

9.    角色扮演:依據引發情緒的情境,治療者扮演與個案互動的一方,以提供可資探問內在心理過程的材料。

10.    果斷訓練:數種合併技巧的使用,目的在幫助病人克服社會性焦慮和禁忌,引導他們在一直害羞和被動的情形下,更為果斷的行動。(討論令人感到害怕的事→分辨合適的反應→鼓勵→輕度的挑戰→逐步增加挑戰)(行為覆誦:在挑戰情形下扮演自己的角色,治療者扮演威脅的人並給予回饋,直到個案能以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

11.    提供訊息:如提供有關焦慮的訊息,包括:焦慮症狀的瞭解、可能的原因等。

12.    抽離:如當個案出現與危險相關的想法時,將自己的注意力從這些想法中轉移開來,以降低焦慮感。

13.    家庭作業:每天記錄,很多都發生在二次晤談中間。在每次晤談都被討論(瞭解關係與作業的問題,克服個案的慣性與缺乏動機,及得到成就感),並發展出新的作業。

14.    三個問題的技術:每一個問題顯示了如何進一步探究負面信念,並帶來較為客觀的思想。(你有何證據支持該信念?你能否以其他方式解讀該情境?如果那是真的,其含意是什麼?)

15.    挑戰絕對性:如應該、必須、一定、總是、沒辦法、沒有人、不曾、始終

(四)治療過程
  認知治療的過程約十二週,會談約十五次,每次交談的時間有一定限制,約三十至四十分鐘。一般可將整個過程分為初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

1.治療初期
*關係:
第一次與當事人會談的主要目標是盡可能減輕當事人的一些症狀,說明治療
過程並做困擾的評估。

*教導察覺自動化思想:
在開始的二到三次會談中,治療師應該找出和確定當事人的主要問題,並且制定出一些處置問題的策略來指導幫助當事人。(找出事件與情緒反應之間的空白)

*列出優先順序:
緊接著是對各種問題進行排列,討論哪一個問題是最主要的。必須準確地評估思維、生活環境和情緒之間的關係。

*省察自動化思想:
另一個目標是設法向當事人說明認知和情緒之間的密切關係。力圖找出消極的不合理的思維內容,並指出這些思想與情緒變化上的關係。家庭認知作業、面談(發問具體明確、區分思想與情感、回憶)、自我監視(日記、錄音、問卷)、思想抽樣、量表與問卷(Beck21領域憂鬱量表:罪惡、悲傷等)、去個人中心技術(以和當事人無關的事例,避免受習慣性思考的影響)。

2.治療中期
   *找出自動化思考的基本假設、信念:引導式探索、詳述自動化思想側重比較複雜的問題,其中包括功能失調性的思想和行為。治療師的工作在於幫助當事人及早掌握使用和練習新學習的概念,不斷反覆練習和應用合理的反應方式,取代功能失調性思想。

*教導考驗與修正基本假設、信念:講求實際證據(假設非事實、推論要合邏輯)

3.治療後期

   *發現謬誤,改變規則:注重矯正當事人的自動化思想。當當事人感到抑鬱或焦慮開始減輕後,治療師和當事人的注意力應從特殊問題轉移到病人當作普遍規律的假設上來。這些適應不良性假設的形成往往與當事人的個體發育、學習經歷有很大的關係。認知療法的基本目標就是拮抗這些適應不良性假設的作用,並用新的、更趨於現實水平的認知系統來取代。

*結束:當當事人逐步好轉、能比較現實、客觀地應付和處理生活中的壓力時,認知療法的會談次數將逐漸減少,最終告一段落,結束療程。

五、應用
  認知治療可應用於治療許多心理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療情緒抑鬱的案主。
認知治療還可作為神經性厭食症、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的治療方法之一。

 

限制
1.重視認知與情緒關係之分析,因此,不適用認知程度低的個體,如幼兒、智能不足者、嚴重失常者等。

2.慣用面質與駁斥,會使當事人產生抗拒。

3.相信由談話、訓練、教導可改變一個人的思考,有過度簡化諮商與心理治療之嫌。

4.認知理論中之A-B-C模式雖然可用,但其他認知因素如推理、記憶、編碼等認知過程,並不關心有將人的思考過於簡化之危險。

5.較不關心潛意識的因素與自我防衛。

6.工作者可能不自覺將主流文化價值加於案主,因此工作員須瞭解當事人的文化背景。

7.某些文化的當事人會過度依賴工作員。

※ 結論
透過認知治療的過程案主得以重新思考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同時重新建構對於困擾事件的自我詮釋,而能在新的認知當中,改變事件所帶來的非理性的負像情緒,並能從不適當的情緒當中抽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玲瑄小姐 Lyns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