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的介紹

古代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民族領袖、中華文明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 一蚩尤,猴年馬月生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阿吾十八寨。他出身於一個貧苦的勞動人 民家庭,從小生活在社會底層,使他對勞動人民產生了深厚的階級感情,並養成了能夠 吃大苦、耐大勞的品格。 蚩尤自幼聰明伶俐、機敏過人,9歲那年,他離開故鄉到岜茫岜冒拜師學藝,探求救死扶 傷、拯萬民於水火之秘訣。9年之後,學成歸來的蚩尤不僅是一個知書答理、精通醫術的 神醫,而且是一個能夠呼風喚雨、明陰曉陽的神靈。 當蚩尤回到日夜思念的故鄉時,阿吾十八寨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屠殺——全村老少被老妖 婆生吞活剝,倖存者寥寥。目睹慘相,蚩尤怒火中燒,他發誓要要為死去的親人們報仇 血恨。是年18歲的蚩尤決定棄醫從武,從此走上了反壓迫、反剝削的革命道路。 為了用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蚩尤一方面積極組織生產自救,一方面秘密從事 高科技開發,開創了人類歷史上以銅鐵冶煉兵器的先河。由拳腳相加到刀槍相向,人類 戰爭因此實現了歷史性轉折。某日,作惡多端的老妖婆被蚩尤一劍封喉,暴屍荒野。蚩 尤為民除害,聲名大震,飽受他人蹂躪的十八寨吹響了歡快的蘆笙。有了和平穩定的環 境,十八寨的社會經濟文化獲得了全面進步,阿吾十八寨很快發展為八十一寨。隨後, 臨近一些小部落也相繼投奔而來。通過民主協商,一個名為“九黎”的部落聯盟正式成 立,德高望重的蚩尤被推舉為部落首領,全面主持部落聯盟的各項工作。儘管其中時有 內訌,但首領蚩尤憑藉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很快就一一擺平,初步顯示出一個職業革命家 的非凡氣度。 正當九黎部落形勢大好、蒸蒸日上之際,位於黃河上游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也迅速強 大起來,其勢力不斷向黃河中下游地區滲透。奉行強權政治的黃帝認為:在黃河中下游 地區出現一個強大的九黎部落不符合黃帝部落的利益,必須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待時機 成熟後一舉拔掉這個眼中釘。面對黃帝的霸權主義行徑,蚩尤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 ,他認為,部落不分大小、強弱,都應該平等相待,世界應該多極化,而不是由某一個 部落來主宰。但黃帝依舊我行我素。 馬年夏天,黃帝親率大軍對九黎部落實施圍剿戰術,蚩尤率部迎戰,手持金刀銅斧的九 黎將士奮勇上陣,把盛氣淩人的黃帝部落殺得喊媽叫娘,抱頭鼠竄。幾個回合下來,九 黎部落就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長了自己的志氣,滅了敵人的威風。 猴年冬天,黃帝連續兩次率部進犯九黎部落,其來勢洶洶,妄圖一口吃成一個胖子。蚩 尤經過周密偵察,決定採取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戰略戰術。雙方交火伊始, 坑擾尚」? 部隊對敵主力實施佯攻,讓其主力部隊迂回敵後,切斷敵人的糧草供給。此招很快奏效 ,數日之後,黃帝各部饑寒交迫,完全喪失了戰鬥力。九黎部落的第二、第三次反圍剿 大獲全勝。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戰亂不斷,但蚩尤一直非常重視原始共產主義文化建設。他創制了 文字(苗文)和曆算,傳播生產、生活及醫學知識,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偉大貢 獻。 尤渴望平,他希望天下大眾都享有安居樂業的日子。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三戰俱敗 的黃帝並不善罷甘休,還在尋機對蚩尤痛下毒手。 狗年,九黎部落遇到百年大旱,處境極為艱難,黃帝乘機發兵。在這危難關頭,蚩尤處世不驚,沉著應戰,率領九黎將士與來犯之敵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殊死搏殺,雙方你來我 往,黃帝部落並沒有占什麼便宜。黃帝於是想出毒招,先是以猛獸打先遣,讓九黎部落 與之苦鬥,爾後率大軍朝蚩尤殺去。戰鬥慘烈無比,已經遭受重創的九黎部落寡不敵眾 ,第四次反圍剿失敗了,一個苦難的部落從此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命運大遷徙。 龍年龍月,蚩尤在涿鹿之戰第九戰役中不幸被困,英勇就義。尤公大無畏的英雄主 義氣概感天動地,數年以後,在他倒下的地方,竟然長出了一片血紅的楓林。 綜觀蚩尤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是充滿了傳奇 鬥爭經歷的一生,他的英雄事蹟和神話傳說將彪炳史冊、永載千秋。

 

 

==============

0.jpeg

================

=================

雷學業:湖南城步“古苗文字”的發掘與傳承

 

在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寶庫中,“古苗文字”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初步研究顯示,湖南城步擁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大量古苗文字實物實證。城步苗族先民創造了自己的文字--“苗文”,且流傳很廣,使用時間很長,有些常用“苗文”至今仍在使用。

城步古籍史料中記錄保存下來的眾多古苗文字實證

在城步挖掘出的苗族古款等原始資料中,發現有類似漢族篆文的苗族文字夾在裡面。據嶽麓書社出版的《城步苗款》一書記載,城步苗族世代流傳的《苗款》中“天地起源款”就記錄和保留了19個古苗文方塊字。如下圖:

1.jpg


另外,清代末期陸雲士(又名陸次雲)所著的《峒溪纖志·志餘》中專門保留了“苗書二章”,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古代苗文資料。陸雲士說:“苗人有書,非鼎鐘,亦非蝌蚪,作者為誰,不可考也,錄其二章,以正博物君子。”其中一章名曰《鐸訓》,內容是:“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天地君親為大,兄弟手足之親。孝乃人之百行,忠在人之本心。士農工商,各居其業。禮義廉恥,切著胸襟。子能孝父,變冬為春。臣若忠君,瑞氣盈門。忠孝兩盡,萬古留名。夫妻和睦,家事必成。弟兄友愛,萬事和平。幸逢比干,忠烈直臣。管仲鮑子,不願分金。田氏睦鄰,樹發紫荊。鑒古來往,是道常存。綱常以正,日月洞明。乾坤清秀,宇宙光亨。又可調羹,君臣慶會。龍虎相迎,萬世永賴,忠孝是存。”《鐸訓》苗漢文對譯如下圖2古苗文方塊字

2.jpg

 

清初城步苗民在武裝起義鬥爭中廣泛使用過苗族文字苗漢譯文

作為苗族聚居區,城步本是“化外之地”,明以前隸屬武岡、武強、武攸、靖州、臨岡、時竹等州縣管轄。城步建縣以後,城步苗族人民依然受到明清王朝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他們不斷揭竿起義,反抗民族壓迫。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爆發於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七月的粟賢宇、楊清保苗族大起義,這次起義橫掃湘桂黔邊境,義軍英勇作戰,一次一次打退了敵人的倡狂進攻,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乾隆五年閏六月,乾隆皇帝降旨,任命貴州總督張廣泗為欽差大臣,調集兩湖、兩廣和貴州等五省兩萬多官兵和數萬名鄉勇,向城步苗族起義軍展開大規模進剿。由於寡不敵眾,到乾隆六年(西元1741年)二月,苗民起義領袖粟賢宇、楊清保、吳金銀、張老金等相繼被敵人捕殺,苗民大起義失敗。在這次震動全國的以城步為中心的湘桂黔邊境苗民大起義鬥爭中,苗族義軍曾廣泛使用過苗文。在起義過程中,起義領袖為了逃避清廷的通緝、圍剿,所刻制的印信、圖章,所印發的文告以及往來書信、手劄,均系苗文。這種似篆非篆的文字,就是城步苗族先民精心創造的“苗文”。“苗文”最早在城步橫嶺峒一帶使用,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已在城步五峒四十八寨廣泛流傳使用,進而影響到湘桂黔邊境的綏寧、通道、龍勝、錦屏等苗族地區,但與苗民分界居住的漢民並不認識“苗文”,高高在上的清廷官兵更是視“苗文”為“天書”了。“粟楊起義”被鎮壓以後,乾隆帝為了強化對湘桂黔邊區苗瑤各少數民族人民的統治,採取如下六項措施統治苗區:一是築城安營,增兵設官。乾隆六年(西元1741年)于城步橫嶺洞之長安坪築城。以寶慶府理瑤同知率廳把總一員、兵丁一百名移駐長安,“分防城步、綏甯二縣苗瑤”(《湖南通志》卷4)。設長安營,置遊擊一員,駐守長安營;守備二員。二是籍沒叛產,召民立堡。將苗民的田地沒收歸官,共立堡十座,堡卒達四百戶,令附近苗民佃耕,政府收取租穀。三是安插苗瑤,編制保甲。在湘、桂、黔邊境的苗族聚居區內建立保甲制,以取代原來的苗族頭人、寨長統治。四是設立苗瑤義學,實行民族同化政策。五是蠲免租賦,減輕苗民負擔。六是剿滅苗文。為防止苗民使用這種文字再次舉事,乾隆皇帝下旨規定:“從前捏造的篆文,即行銷毀,永禁學習,如有違故,不行首報,牌內一家有犯,連坐九家,治寨長失察之罪。”(見《朱折》馮光裕折,乾隆五年六月十五日)。於是,朝廷對苗族居民進行逐寨逐戶地全面搜抄、清查、銷毀,永遠嚴禁學習和承傳使用苗文。

新中國成立後城步民間仍在流傳使用的一些苗族文字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字都是有生命力的。與漢文字一樣,苗文字也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儘管清廷對苗族文字採取了極為嚴酷的高壓政策,但苗文仍在民間秘傳,一些簡易常用的苗文字流傳至今。城步原漿坪鄉有位名叫陳顯餘(19021971)的苗族老人是個文盲,他的記性和心算能力極強,解放前以種地主肖某的佃田為主,他妻子皮氏是種田蒸酒的能手,因此他們夫婦倆還租了一座四排三間的木屋,開了一間賣豬肉和米酒的鋪子。當時做酒肉生意的人不多,當地人戶稀散,方圓10裡左右,居住100多戶人家,買酒買肉,賒帳的不少,必須記帳,陳顯餘不識字,怎麼記帳?當地楊姓居多,他就根據買貨人的年齡大小、個子高矮、外貌形象等,畫只山羊圖,在羊的邊上加上大小高低記號。當地有兩戶姓蘇的,他就畫上大小兩把梳。當地有10多個姓,每個姓都有符號代替。記數則用苗民曾用的苗文符號,一個普通的苗族文盲都能用苗族符號記帳,可見城步苗文的影響力和生命力確實很強。

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城步一些上了年紀的苗族老人,仍普遍使用一些較為簡易的苗文來記工分或記數,這些常用的代表數量的苗文字如下圖:


3.jpg

 

20164月清明節期間,筆者回老家城步蘭蓉鄉掃墓,特意抽空前往報木坪村拜訪了苗文傳承人江長清,年過古稀的江老特意為本人書寫了從一到九十這套完整的苗文數位記號……江老至今還能用苗文書寫對聯、橫批和剪紙,每年春節,村裡的苗胞都向他索要苗文對聯、橫批和剪紙等。代表數量的古苗文字

另外,時至今日,城步苗族自治縣境內一些上了年紀的苗族木工,他們在做木工時,將一些苗族文字書寫在做好的木料上做記號,這些苗文字和它們所代表的意義如下圖:


4.jpg

 

城步苗侗瑤一家,飲食居住言語服飾相同,文字相通。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城步宣傳部幹部丁中炎同志在清源公社黃傘大隊蹲點時,發現當地瑤族婦女中流行一種外人不認識的歪歪敘敘的文字。1986年至1993年,清華大學研究女書的副教授趙麗明博士根據這條線索,先後五次深入城步黃傘、漆樹田和寨子溪等瑤寨調研,終於在蘭蓉公社漆樹田瑤寨找到了會記瑤字的七旬老太太沈子娥,她一口氣向趙教授書寫了10多個瑤族記事符號。據趙教授研究,這種文字不能和語言中的詞一一對應,而是一個符號代表一句話,每句話都由線條形成符號組成一個方塊團,這種符號可用於通信、訴訟、發送情報等等,但只能供瑤族婦女內部傳承使用。古苗文字和它們代表的意義

新世紀城步陡沖頭古苗文字石刻群的發現和發掘過程,印證了城步古苗文字的真實存在

2010年底,我在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陡沖頭村采風時,發現了3塊古苗文摩崖石刻。邵陽市文物局於20123月組織省內外專家對這些石刻上的文字進行考察研究。中南民族大學民俗學碩士生導師、南方少數民族文字專家、著名女書研究專家李慶福教授和湖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李紹平教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教授、湖南省“三查辦”主任吳順東等一行專家學者深入城步陡沖頭村,經調查考證,並與城步現存少量古苗文字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後,確認石刻上的文字就是失傳了兩個半世紀的城步古苗文字。

2014年,城步陡沖頭古苗文字石刻群被列入國家文物局的重大考古發掘範疇。20146月至12月,經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歷時半年的系統調查和考古試掘,該遺址的文化內涵、埋藏性質、時代跨度、分佈範圍等多個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突破。在發現並初步確認“三體”苗文的基礎之上,還打開了早期岩畫、石雕藝術的神秘之門。通過半年多的艱辛發掘,取得了預期的結果。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發掘報告》一書中提到:

“城步石刻考古的最初切入點,在於更多苗文石刻遺存的發現及其性質、年代等方面的考證,但最終的收穫不限於此。據不完全統計,現階段發現的苗文石刻、苗文相關的文字或圖符石刻和其他圖形石刻,以及各類建築基址等遺存點,已達到92處。近古居住址與近體苗文、變體苗文、漢義漢文之間的關係,也已脈絡漸清。

……

當前發現的存世苗文石刻主要為近體苗文體系。總字數約140字。筆觸剛勁有力。有較為固定的造字基本元素,常見在漢字原型上增減筆劃構成全新字的做法,但也常常雜糅漢字原型而不加變更。已能形成獨立的篇什。從當前可初步釋讀的內容看,可能涉及當時的居民點,或者指示各處山產、地產的法定擁有者;後者的約束力大約相當於瑤族的石牌律。異體苗文所見不很多,但頗具原始宗教的符籙體格。或與道教在該地區的流傳相關。根據白竹山、大水溪一帶"光天化日月圓之夜"之類完全性漢文石刻的普遍存在,結合大橋村官方鐫刻的"光天化日"大字石刻的可考紀年,初步推定該地區存世的苗文石刻的年代下限為清乾嘉之際。古體苗文石刻的年代上限,當前參考金雞灣、新屋邊勘探、試掘所發現的多件宋代瓷器殘件,可暫定南宋。

岩畫的發現是城步石刻考古工作中的重要新收穫。岩畫形象包括水生、陸生生物等。這項新發現的意義在於,既填補了省境內該項文化遺產的空白,同時也可能成為沅水流域白陶鳳鳥文化源頭式探討的重要參考。水生生物岩畫所表達的物件多為魚類,雕刻手法同樣融匯了平面雕刻和淺浮雕工藝。岩畫主題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關乎生殖崇拜的本真式表現。還不乏取材于現實生活的器具形象、運動形象,源于生活但高於生活的神異形象等等。”

20161119日,湖南省文物局邀請省文物局專家委員會顧問金則恭,省博物館研究員劉彬微,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許道勝,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導譚必友,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吳順東教授等專家,在城步召開專題論證會,對陡沖頭石刻群進行價值評估與認定。

一致認為,陡沖頭石刻文字內涵豐富,分佈集中,保存完整,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有的成篇成章,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認定為苗文,具有申報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藝術、科學及其他重要價值,必須高度重視並予以重點保護。

然而,當前在城步古苗文字實物實證保護發掘工作中,還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一)陡沖頭古苗文字石刻片區地理條件惡劣,自然損毀現象嚴重。陡沖頭地處南山山腰,平均海拔1100米,山高水冷,風急霧重,使數百年曝露于野外的苗文石刻群遭受日曬雨淋,風化和微生物侵蝕嚴重,一些年代久遠的石刻已經損毀,字跡模糊難已辨認。(二)村民文物保護意識薄弱,保護設施全無,石刻遭受人力物力破壞嚴重。陡沖頭原有大規模的古苗文字摩崖石刻群,歷經數百年的戰火洗劫、自然災害和人畜破壞,尤其是上世紀的開山造田等重大運動,不少石刻已被雷電和炮火炸毀、填埋以及牛羊踐踏、溪澗淹沒,保存至今仍能看到的不過三分之一。自2010年被公開報導和初步發掘以後,前往考古發掘、參觀欣賞的各路人馬逐年增加,而採取的保護設施幾乎為零,石刻群遭受的人為損毀在所難免,安全隱患極為嚴重。(三)加強對古苗文字傳承人的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據湖南省文物考古專家初步發掘,陡沖頭古苗文石刻群存世年代為南宋至清朝乾隆年間,存世時間長達六百餘年。加之清代乾隆帝開始實行的嚴酷的文字獄政策和民族壓迫,苗族文字長達300餘年無人傳承,即使家庭內部傳承也只能在秘密狀態下小範圍開展,因而古苗文字已無人識別,能識別的也只有一些簡單的數位、度量衡和方位文字而已。因此,加強對古苗文字傳承人的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四)古苗文字保護和發掘經費相當緊缺,相形見絀。城步是苗族自治縣、邊遠貧困縣,財政極為困難,正可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要拿出巨額資金保護和發掘苗族文字,建立古苗文字實物保護區,破譯文字密碼,幾乎是天方夜譚。因此,要破解這些問題與困境,有效保護挖掘這一文化瑰寶,仍然需要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的全面參與。

作者簡介:雷學業,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人,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苗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湖南省民族研究學會會員、湖南省苗學學會會員。研究領域為苗族歷史、文化、民俗和苗族古代文字。

 

==========

對古苗文的探索

 

過去有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苗族自古以來,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筆者通過查閱許多文獻資料認為苗族自古以來有文字。

苗族不僅有近代文字,而且有古文字。苗族近代文字,有英籍傳教士党居仁以安順苗族語音為標準音,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創立的“表音苗文”;有英籍傳教士以滇東北次方言為基礎所編制的“石門檻苗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有關部門以拼音字母為基礎,按苗語三大方言語調差異分別標音的苗文。

苗族也有古文字,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論證:

一從語言與文字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來說。語言與文字是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先有語言後有文字。人的語言產生於180萬年前,文字產生於人類的原始部落時代。原始部落時代人類社會已經形成,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程度不斷提高,對事物的從感情認識到理性認識,語言從簡單的呼喊發展到對不同事物的聲音表述,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有聲的文字;有聲的文字首先產生於不同的部落,各個部落中產生有聲的文字不盡相同;不僅在同一部落中產生共同,而且在相鄰部落間,要有共同的語言,這不夠,而且要創造出記錄語言的符號,人們不僅要與本部落人員經驗傳遞給現在的人或下一代的人,就要借用一定的媒體,這些媒體包括實物或符號來傳遞。實物記事,例如結純記事、石子記事,小棒記事等;符號記事有會意記事和圖形記事,後者逐漸為語意符號,這種符號可以記錄、傳遞和存儲人類各種活動的資訊、這就是文字。人類早期活動,例如外出打獵,在某地發現各種動物,為了標記不同種類和不同數量的各種動物,人們就用炭黑、紅土等有色體,在住地或發現各種動物的地方的岩石上,畫上這些動物的圖形及數量,作為今後可識別的標記,形成人類最早的象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大約出現在,距今50006000年前;中國最早的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甲骨文是一種象形文字。

 

語言是有聲的文字,文字是有形的語言,語言與文字相互依存,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產品,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曾有自己輝煌燦爛的語言與文字,後來由於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的交往,若干部落時代產生的有聲文字,逐漸統一為共同的有聲文字,即民族共性的民族語言民族文字;當國家產生以後,由於國家意識的需要,強迫式或自由式推行國家主體語言與文字,因此,民族語言與文字,有的繼續保存,有的保留了語言,文字被取消或自行消失,有的完全消失。

在中國,秦朝以前,有許多國家,各國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秦漢以後,在中央王朝主要統治區,強行推行語言文字的統一,許多語言文字被禁用而逐步消失。

時至今日,中國文字非常豐富,漢字是中國官方現在通用文字,有些少數民族文字,例如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等,在民族自治地區還在使用。在55個少數民族中,大多數沒有使用或未發現有自己的文字。

苗族是中華大地的古老民族之一,曾經是三苗國和楚國的創國民族,有自己豐富的語言文字。由於戰亂、自然災害和不斷的遷徙等原因,使自己文字被禁用或丟失了,所以有的官方和學者認為:“苗族自古有語言無文字”。苗族古文字的存在長期言傳於苗族民間和他族學者的記載中。

現存古文字例是有古苗文的實物證據。筆者在編撰《安順苗族》一書時,寫到苗族語言文字部分時,陷入了一個難解的問題,古苗文是什麼樣?為了解開這個迷,我翻閱了《安順續修府志》,發現了一段文字記述:“苗人自古有語言無文字,惟《峒溪纖志》載有苗文歌謠,已屬罕見”。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按邏輯上的同一律,即二者必居其一,有“苗文歌謠”必有苗族古文字,因此可推斷:苗人自古有語言有文字,因此大膽地在《安順苗族》一書的概述裡,將“苗人自古有語言有文字”截入書中。不足的是當時沒有找到古苗文的字例。

苗族文化是中華大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眾所周知,缺少文字的文化是一種不完整的文化。在苗族文化中,正因缺少原創文字,使其不完整,尋找失落的苗族古文字,是當今苗族文化人的義不容辭任務,筆者深感人任重道遠。

我苦苦思索中。20126月由安順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點校,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續修安順府志輯稿》問世,再現《峒溪纖志》記載的苗族古文字。

在《續修安順府志輯稿》(P571)中引用《峒溪纖志》的部分苗文字例,如下圖所示:

5.jpg

6.jpg


    《峒溪纖志》作者,陸次雲(生卒年不詳),字雲士。浙江錢塘(今浙江杭縣)人,生活在康熙年代(1661-1722年),績學能詩,著有《峒溪纖志》、《八紘繹史》、《八紘荒史》、《湖蠕雜記》、《北墅緒言》、《澄江集》等,作者收集的古苗文時間在1722年前,距今最少有292年,說明古苗文失傳最多不超過292年。《峒溪纖志》收集的古苗文現在可以在百度網上查到,以下是筆者在網上查到的(詳見下圖),提供讀者參考。

 

 

7%5C.jpg

8.jpg

目前我們看到的這些苗族古苗字,雖然字數不多,但是能表達一定完整意思,是屬於真正意義的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了。

從《峒溪纖志》附載苗書三章,我們看到用古苗文書寫兩篇文章“鐸訓”和“歌章”。能夠用來寫文章的文字,是一種比較科學、系統的文字系統,至少也要三四千常用字。

筆者初步統計,目前發現的可識別的苗族古文字有四百多字。

從發現的這些古苗文來看,每個字由有橫、豎、撇、捺、點、拆、彎勾這些基本的筆劃組成;有的字一字多意;有的字一字多音等特點。

據傳2012年以來,湖南省城步縣發現大量崖文,文字專家認為是古苗文,文字的音意有待破譯。貴州省安順市早年發現大量崖文,例如關嶺自治縣的紅岩碑、普定縣化處鎮的反字崖,有許多專家學者疑似這些文字是古苗文。筆者最近在安順市西秀區華嚴洞附近山洞和崖壁上也發現一些古文字,疑似為古苗文。

    綜上所述,苗族自古有語言文字,這是苗族人民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也是大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非物質文化精品。挖掘、整理、破譯苗族古文字,

 

 

 

===========
雷学业:湖南城步“古苗文字”的发掘与传承
  http://www.sohu.com/a/127043012_115910

 

對古苗文的探索  
http://www.qmmzw.com/article-15-66.aspx

========
註:相關競爭者介紹

 

姓:姬
[1]氏:有熊、軒轅
名:軒轅
英文名:(Thehuangdi;Mauslleum)
歷史身份:華夏部落聯盟領袖
神話身份:神界中央天帝
黃帝所居為姬水[JiRiver],黃帝以姬水成——《國語•晉語》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
黃帝:姬水成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黃,故稱黃帝。
父親:少典(據《史記》的《五帝本紀》和《秦本紀》記載都涉及“少典”,提及時期相差幾代,《史記》的少典是指部族。)
母親:附寶
妻子: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方雷氏女,名女節,次妃彤魚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
臣屬:炎帝、應龍、風伯、雨師、天女、倉頡、風後、伶倫、力牧、常先、大鴻等
子孫: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後裔,這些後裔都繼承了姬姓,他的後代周武王(姬發)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代多數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這樣一來,雖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卻已經不多見了。.姬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黃帝同炎帝並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華夏部落聯盟領袖,我們的祖先。以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開創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黃帝誕辰:
黃帝的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即上巳節,是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黃帝”的說法。
誕生:西元前2718年
駕崩:西元前2597年
即位:西元前2697年即位,甲子。在位100年(即西元前2697-西元前2597在位)。
葬地:陝西省延安府中部縣橋山

、【黃帝功績】精神文明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裡,五裡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裡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禦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蚩尤與黃帝之戰

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于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河北涿鹿黃帝戰蚩尤遺址

第一種說法如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周代《逸周書•嘗麥解》,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注:“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並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係,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徵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炎帝
姓:伊耆,後改姓薑
氏:烈山氏
[1]名:石年
炎帝誕辰:農曆四月二十六日

生平簡介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薑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女登,一日遊華陽,被神龍繞身,感應而孕,生下炎帝。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後代」。目前史學界同時支持另一種說法,即黃帝活動於黃河下游,泰山西側,炎帝活動於黃河下游,泰山東側,兩部落為了爭奪統治權,在阪泉也即涿鹿(兩者皆位於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境內)決戰,黃帝戰勝並流放炎帝於南方(後召回),開創了華夏一統的局面。

炎帝是我國上古時代薑姓部落首領,號烈山氏或厲山氏,位於黃河上游、渭河地區。據《史記》等古籍追記,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為有嬌氏女,名日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長於姜水,故有‘薑’姓之稱。據《綱鑒》等記載:“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樸,重端愨,不岔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於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腸穀,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越絕書》說:“昔者神農之治天下,務利之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貴於人,而天下共尊之。”
炎帝的傳說


炎帝姓薑。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騰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渭河流域,另說活動于泗水流域(黃河

下游),後來進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衝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面,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乾河流域,或者今山東泰山周圍)。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史學界日趨支持另一種說法,炎帝同黃帝一樣是一種帝位,而炎帝一系世代居住在黃河下游,後期神農氏部落執掌炎帝之位,而黃帝族部落,公孫姓,興起于泰山西側,而此時的神農氏部落已經無力征討號令天下,黃帝開始征討諸侯,積蓄實力,在阪泉也即逐鹿(泰山周圍)與炎帝神農氏決戰,炎帝神農氏一戰被擊潰,黃帝得以號令天下諸侯,流放炎帝神農氏于南方楚地,而另有不服從黃帝號令的南方蚩尤部落,本是炎帝神農的部屬,揚言為炎帝報仇,糾集部眾與黃帝戰,數次擊敗黃帝,最後被黃帝利用計謀擊敗並殺,黃帝其後又先後平定蚩尤余部--邢天氏叛亂,最終一統天下,同時考慮到炎帝眾望所歸,民望猶盛,後來將其召回輔政,合併炎帝神農氏部落,後稱炎黃部落...

另一說法是,炎帝一系世代居住在黃河下游,後期炎帝一位由神農氏掌權,而最後一代神農氏炎帝即是號稱烈山氏,阪泉氏的蚩尤,薑姓(東方的大姓,多聚集在今山東臨淄一帶,東海姜尚薑子牙是其後裔之一),當時天下混亂,諸侯並起,神農氏難以繼續掌控天下,黃帝崛起,意欲爭奪帝位,而支持傳統炎帝統治的部落與支持新興黃帝統治的部落在阪泉(也即逐鹿)決戰,阪泉同時也是炎帝最後的根據地,最後一代神農氏炎帝蚩尤作戰英勇,雖然此前炎帝系在蚩尤帶領下屢戰屢勝,但最終被黃帝擊潰于泰山周圍,這是遠古歷史上少有的激烈的大戰,蚩尤後來被人們奉為戰神,每戰必祭,也是中國人頑強精神的象徵...其後黃帝順勢封禪泰山,定都曲阜,建立了統一的華夏格局...

傳說為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后,薑姓國,今寶雞有薑氏城,南有姜水”。炎帝傳說在寶雞民間和官方流傳經久不衰。寶雞市區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內外炎黃子孫每年清明節和農曆七月七舉行盛大祭祀紀念活動。

薑氏族為西戎族(或東夷族)一支,原為遊牧民族(或農耕部落),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據說因“炎帝欲侵淩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阪泉,今京郊延慶境內的阪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所謂涿鹿中原,源出於此。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薑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也是一個部落聯盟,《路史》說70世(一說17世)而有天下,《春秋命曆序》說一共傳8世,520年,或522年,或《易緯稽覽圖》的540年,而8世的名字在由神農開始在《山海經》、《帝王世紀》、《路史》不一致,一般認為最後1世名字是參盧,即帝榆罔,禪位黃帝后被封到潞,參盧之後叫“潞子嬰兒”。這裡在春秋時代是赤狄潞子國。武王封神農之後于焦。在越南15世紀《嶺南摭怪》中的《鴻龐傳》,和官方史書《大越史記全書�6�4外紀卷一》記載,神農的三世孫帝明南遊至無嶺,遇見一位仙女,生子名祿續,封為涇陽王,以治南方,國號赤鬼國(包括現在的越南)。涇陽王和洞庭君的女兒生子名崇攬,封為貉龍君,就是百越的始祖,史稱甌貉國,即越南史上最早的朝代鴻龐朝。

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中國神話中的戰神。原為炎帝臣屬,炎帝被黃帝擊敗後,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天,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吃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傳說中蚩尤性情豪爽、剛直不阿、打仗勇往直前,充滿武將帝王陽剛之美,不為一代蓋世豪傑。後來人們為了歌頌黃帝,便醜化蚩尤,把他論為妖魔、邪神形象。

蚩尤的形象:《初學記》卷九引《歸藏�6�1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其後《龍魚河圖》(《太平禦覽》卷七八引)雲:“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述異記》雲: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而雲:“蚩尤兄弟八十人”(《龍魚河圖》)或七十二人(《述異記》)者,則神之蚩尤又類人間一巨人部族。而《皇覽�6�1塚墓記》複雲:“蚩尤塚,在東平壽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脾塚,在山陽巨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塚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封禪書》記齊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終以戰神形象,載入史冊。


蚩尤是農部落的名稱
蚩尤見之正史,載於《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紀。因其有與黃帝爭戰失敗的經歷而聞名。

歷代史家為作之作注。裴駰撰《史記集解》引應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轉達引《漢書音義》臣瓚引《孔子三朝記》雲:“蚩尤,庶人之貪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說法。


戰神
之後,司馬貞撰《史記索隱》,對“天子”與“庶人”兩說提出質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諸侯相侵伐,蚩尤最為暴”,析其意,蚩尤非為天子,又引《管子•地數篇》所言“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說明蚩尤並非庶人。進而提出“蚩尤蓋諸侯號也”之說。

然則,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龍魚圖》雲:“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歎。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複優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引述這一夾雜神話的民俗傳說,顯然對“諸侯”“天子”“庶人”諸說都有否定之義。因為,僅是一幅遺像便足以使“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其威風遠非一般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黃帝而非助蚩尤之說,可見蚩尤亦與“天子”無緣。

諸學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顯是局限于周秦封建社會結構模式的認識框架,因而不能正確詮釋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蚩尤身份及這一概念的社會歷史的內涵。

蚩尤所處的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正值“神農氏世衰”之時。


神農氏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民明農耕生產工具耒、耜的一個氏族。《易•繫辭》記:“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從此,在中華大地上,許多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族硌先後轉向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如《白虎通義》記:“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這是對狩獵肉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追憶。又如《淮南子•修務訓》記:“古者民茹草飲水,采草木之實,食螺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這又是對采儲果實及螺蚌之肉為主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記憶。

耒耜的發明是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飛躍,它奠定了中國原始農業的基礎,導致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即“神農氏之世”的出現。神農氏功績偉烈,被尊為“農皇”,又稱“地皇”。《尚書大傳•卷第四》說:“神農為農皇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穀疏,故托農皇於地”。指其功德之實質在發揮地力,亦稱“地皇”。

在中華遠古傳說中,“皇”的意思有兩層:一是有重大發明功大德美澤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燧人氏發明個鑽木燧取火而被尊為“燧皇”[2];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罟,用於捕獸撈魚,並制定婚姻嫁娶之禮,使人類本身的繁衍進入健康有序的軌道,因而被尊為“羲皇”[3]。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權力的早期原始社會,“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4],“煩一夫擾一婦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婦故為皇”[5]。其情景如《莊子•盜蹠》所述:“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農氏晚期,由於農耕業逐漸成為主要生產方式,遊蕩覓食的原始群也漸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會,並發展為部落組織,出現擁有超出本部落影響力的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帝”。《說文解字》釋:“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諦”是指“審諦”,即舉措詳謹周密,合乎客觀規律。《白虎通義》說,“德合天者稱帝”[6]。“王天下之號”是指超越部落範圍的號召力。“帝”的稱號出現標誌著原始社會從早期遊群和氏族社會階段向晚期部落社會階段的轉變。此時,神農氏也開始被稱為“炎帝”。

“炎帝”之“炎”,其義有二:一是火光,焚燒。《說文解字》釋:“炎,火光上也”。《玉篇》釋:“炎,熱也,焚也”。這與原始農業離不開“火耕”有關。所謂“火耕”,是指先砍倒燒光荒地上的雜草灌木,然後耕種點播的一種墾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漢書•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這是從黃河流域的地理視角而言,發祥於湖北厲山,崩葬於湖南茶陵的神農氏當屬南方無疑。

從被尊為“農皇”的“神農氏之世”,到被稱為“炎帝”的“神農氏世衰”之時,是一個歷史的轉折時代。

蚩尤活躍於歷史舞臺之時,即“神農氏世衰”的“炎帝”之時。當時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武力互相爭鬥,不再服從由於發明耒耜的功績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聯盟首領炎帝神農氏的約束。“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蚩尤最為暴”[7]。此所言“諸侯”,並非周秦社會制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貴族,而是指原始社會末期的各部落酋長。蚩尤是其中之一。

“蚩”是貶詞。《說文解字》釋為“蟲也”。作冠詞用,若今之詈辭“小爬蟲”之類。《六書正偽》曰:“凡無知者,皆為蚩名之”。“尤”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為農。楊慎《丹鉛錄》雲:“由與農通”。《韓詩外傳》雲:“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呂氏春秋•勿躬》例舉“管子複於桓公曰:‘墾田大邑,辟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遬,請置以為大由’”。注:“大由,大農也”。《管子•省官》說:“相高下,視肥瘠,觀地力,明詔期,前後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穀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詔期即《禮記•月令》所謂“王命布農事”之日期。由田即農田,亦農官之謂也。《錢譜》神農幣文“農”作“由”。“尤”是依傳聞所記部落名稱,與“由”為同音異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農部落。貶之即謂“蚩尤”。中國古代對氏族及部落的名稱與其酋長名稱和氏族部落民名稱常常不加區別地稱呼,所以,“蚩尤”既為部落名,亦為該部落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玲瑄小姐 Lyns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