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團

白團,為臺灣戰後時期協助臺灣省政府的日本軍事顧問團。白團的成立除了蔣中正曾經留學日本軍校,對日本有特殊的情結外,他心裡也明白對日抗戰若無美國的介入根本不可能獲勝,但是在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與美國的交涉經驗使他理解美國對中國政策依歸於美國利益,而非道德,有必要時美國隨時會因利益轉向而放棄臺灣的不確定感上,使他寄望與在反共政治傾向與國民政府接近的大日本帝國軍官,借重他們的力量來進行軍隊的再教育,加上岡村甯次等日本將官過去在大陸作戰與剿共成績都不錯,所以要反攻大陸成功,必須要借重日本軍人的力量。

 

解讀 奇異的“白團”:蔣介石的軍隊改造計畫

“白團”如此大費周章的舉動令在名義上有管轄全臺灣一切地面部隊權力的孫立人倍感羞辱和憤慨,他甚至向美國駐台的外交人員“告洋狀”,要求美方出面干預“白團”在台活動。然而,孫的上述舉動,反而讓蔣介石更加確信其與美國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參謀本部次長河邊虎四郎要求在華方面軍總司令岡村甯次,與在山西的第一軍司令官澄田睞四郎,與國民政府軍最高指揮官何應欽和將領閻錫山締結“共同打擊共軍”的秘密軍事協定。其中岡村甯次與何應欽之密約在芷江簽訂,被稱為“芷江協定”。而岡村寧次便出任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長官,並且出任國民政府軍參謀。19497月岡村寧次與澄田睞四郎、十川次郎(前第六軍司令官)商議,募集舊日軍兵團參謀或連隊長級軍官富田直亮等十七名在東京組成“白團”(91日),以對抗以中共為首的“赤魔”;其中富田直亮化名為“白鴻亮”,1949111日抵達臺北,其他成員也陸續抵達臺灣。白團在臺灣的目的,第一是負責設計臺灣防衛計畫,二在重建國民政府軍部隊,並施予精神教育,以戰時的動員體制施行。到1951年,白團的教官增加至八十三人,都是過去日軍少將至少佐級中堅核心精英,實力相當於戰前日軍三個師團的腦力。1951年美軍駐台後,白團駐在地由圓山轉往石牌,並且以實踐學社名義運作。實踐學社之總教官為白鴻亮(富田直亮),副總教官為帥本源(山本親雄)、範健(本鄉健),其他教官皆由過去的日籍軍官中選聘。另外,白團在東京也有一個支援的軍事研究所“富士俱樂部”成立於1953年, 專門搜集研究有關戰史、戰略、戰術的資料,每週定期開一次研究會,並以台海危機等列為主要研究課題。

 

白團于1954年向蔣介石提出秘件《反攻大陸初期作戰大綱之方案》,在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中,白團將領也親赴前線;白團後於1968年撤出臺灣,196921日于東京解散,不少成員複入日本自衛隊,將對中共作戰經驗帶回日本。

 

成就

受過白團軍事訓練者中,以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長郝柏村最為出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玲瑄小姐 Lyns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